家风故事丨华南所王思琦:父母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

(来源:中国环境网)

转自:中国环境网

我是独生女,可父亲的父亲节总格外热闹。每到这一天,他书桌上的小礼物总会堆得和一摞摞教案一样高,那都是他已经毕业的学生们从各地寄来的。母亲常笑着说:“你看,你爸的那些‘孩子’,比你还贴心。”我知道,他的家不止我们的小家,还有学校那个“大家”。

记忆里童年的暑假总是浸在吊扇“吱呀”的转动声里,混着钢笔划过稿纸的沙沙声,还有窗外恼人的蝉鸣。父亲伏在木桌上备课,我趴在旁边做数学题。他的教案本永远比我的练习册厚,蓝黑墨水在知识点上爬行,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。我记得从小到大的每次教学改革,记得他对着录音机练习普通话,记得他在千禧年买的那台电脑,记得那个午后,他得意地指着屏幕:“你瞧,我给教案PPT加了动画,学生准爱看。”

有一次,一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,父亲得知后,不仅为他申请了学校的助学金,还自掏腰包资助他顺利完成学业。疫情期间,父亲学着录制网课、直播授课。他把母亲调侃他的“活到老学到老”化成了书房里不灭的灯光。

如果说父亲把家变成了他永不停息的课堂,那么我的母亲就是在工作岗位上安了家。她是一名基层干部,任务繁重、条件艰苦,经常是“5+2”“白加黑”的工作模式。童年时,她在乡镇上班,常骑着摩托车深入基层,解决群众难题,经常周末才能回家。禁烧秸秆的日子最是熬人,她顶着烈日在田里巡视,经常半个月都回不了家。每年那段时间一向爱美的母亲脸上都会被烈日晒得又黑又红,因此家中总是囤着非常多的芦荟胶。待到新麦抽穗,她的皮肤才能恢复往日的粉白。疫情那年,她没日没夜守卡口、忙流调、严封控。在脱贫攻坚的验收考核期间,她更是通宵达旦,准备材料,迎接检查。我知道正是因为基层干部把家安在了工作岗位上,才让党和国家的很多政策能够落到实处。

《颜氏家训》有云:“夫风化者,自上而行于下者也,自先而施于后者也”。家风,是父亲案头的风,是吊扇翻动教案的“哗啦”声,是他教我“活到老学到老”时,眼镜片后专注的目光。家风,是母亲田埂上的风,裹挟着烈日与麦浪的灼热,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。这两股风,吹拂了几十年,吹亮了我的目光,吹韧了我的筋骨。如今我也走上了工作岗位,对着电脑屏幕,恍惚间回到儿时,望见父亲书房那盏昏黄不灭的灯。这就是家风的模样,不是族谱上刻板的教条,而是上一代人把细碎的时光捻作丝线,为行走于时代风雨中的我们编织成的一把伞——一把以勤勉为骨、以坚韧为面,足以撑开一方立足之地的伞。

作者单位: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健康研究中心(粤港澳大湾区新污染物研究中心)

上一篇:驻阿尔及利亚大使董广利出席中国政府奖学金新生欢送会
下一篇:【环球财经】韩国给AI教科书“地位降级”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