舅子告姐夫,鸿星科技能否坐稳国产第三?

《投资者网》张伟 

近日,石英晶体元器件生产商鸿星科技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鸿星科技”或“公司”)在证监会官网披露了《招股书》申报稿,计划在上交所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(IPO)并上市。 

在这之前,鸿星科技已接受两轮审核问询,主要涉及控股股东的股权纠纷及诉讼、经营业绩变动、期间费用、关联交易等30多个问题。

IPO期间,鸿星科技还进行了现金分红,金额合计2.75亿元,同时鸿星科技又计划募资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。最终,鸿星科技能否成功上市,还有待观察。 

“舅子起诉姐夫”被问询

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公司经营模式,由于凝聚力强、价值观一致、决策迅速等优势,能迅速将公司做大。但公司壮大到一定程度后,又容易因为家族成员的利益冲突,影响公司的上市、融资等后溪发展。 

鸿星科技的控股股东H-TEC在进行股权还原时,就因其股东内部的股权纠纷,导致公司在两轮IPO审核时均被问及相关诉讼,从而揭开了一段家族“内斗”往事。 

资料显示,鸿星科技由台湾鸿星发展而来。1979年,林洪河创办台湾鸿星,该公司的核心业务为石英晶振(QCO)的研发及生产。 

据了解,石英晶振是一种利用石英晶体压电效应产生频率的控制元器件。石英晶振可以产生稳定脉冲,为电路提供基准频率信号,常被用于电子设备计时、频率控制等场景。 

1993年,林洪河察觉到大陆市场的潜力,开始将台湾鸿星的业务逐步转移至大陆,并与杭州本地人江潮联合成立了合资企业鸿星有限(鸿星科技的前身)。鸿星有限成立时,台湾鸿星通过洪福电子持股80%,江潮通过华瑞电子持股20%。 

2001年,台湾鸿星成立H-TEC,以承接洪福电子持有鸿星有限的股权,转让完成后,H-TEC持有鸿星有限94.04%的股份,华瑞电子持有鸿星有限5.96%的股份。 

2022年,鸿星有限进行股份制改造,公司整体变更为鸿星科技。股改完成后,林洪河及其子女通过FORTUNE持有H-TEC 64.87%的股份,为鸿星科技的实控人。同时,H-TEC的股东中,张氏家族内部存在股权代持,在股权还原时起了纠纷。

H-TEC的间接股东张进兴认为:其哥哥张进沛持有的H-TEC股份(穿透后为鸿星科技1.94%的股份)应归其个人(即张进兴)所有;林洪河在未经张进兴同意的情况下,将这部分权益分配给了张进沛的配偶(洪秀珍)和女儿(张千惠)。 

于是,张进兴以林洪河对受托代持义务的违背,涉嫌构成“背信罪”为由,将林洪河起诉至台湾地方检察机构。最终,这起张氏家族的内部股权分配争议涉及金额约470万美元(张进兴主张的损失金额),因为被IPO审核问询而广为人知。 

但该案件不了了之。台湾地方检察机构以张进兴持有的鸿星科技6.69%股份远大于争议股份(即洪秀珍和张千惠持有的鸿星科技1.94%股份)、张进兴与林洪河是较为紧密的亲戚关系等理由,做出了“不起诉”的决定,案件终结。 

值得一提的是,所谓“较为紧密的亲戚关系”,是指林洪河的配偶林张玉珍为张进兴的姐姐。林洪河与张进兴、张进沛为郎舅关系。

虽然台湾那边“不起诉”了,上交所也要求鸿星科技说明“林洪河是否存在被采取强制措施的风险、是否影响其任职资格及对鸿星科技的经营管”。 

鸿星科技回复称,张进兴的主张缺乏事实依据、与张氏家族各成员的持股情况及继承协议、股东名册、分红纪录等客观证据相悖,控股股东层面的股权纠纷不会影响公司的股份权属清晰,不会对林洪河的任职资格及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。 

股东构成显示,除了林张玉珍的娘家人,林洪河的女儿林毓馨、林毓湘,儿子林瑞堂也是鸿星科技的股东。林洪河及其子女合计持有鸿星科技49.76%的股份。 

另据IPO审核的回复文件披露,2021年至2022年期间,鸿星科技一共进行了4次现金分红,分红金额合计2.75亿元。其中,林洪河及其子女控制的FORTUNE共分得1687万美元,随后这部分款项被用于银行定期存款或购买股票。 

本次IPO,鸿星科技计划募资12.14亿元,其中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鸿星科技“先向股东分红,再募资补流”的做法,也让市场质疑其合理性。 

业绩停滞+原材料受限

《招股书》显示,鸿星科技专注于石英晶体谐振器、振荡器2种频率控制元器件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公司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,主要产品为谐振器。 

营收构成显示,2022年至2024年(下称“报告期内”),鸿星科技的主营收入分别为6.5亿元、5.41亿元、5.67亿元。报告期内,谐振器的营收占比均超过80%,2024年甚至达86%;振荡器的营收占比最高也不到20%,2024年只有13%。 

除了业务单一,鸿星科技的盈利停滞不前。报告期内,鸿星科技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.94亿元、1.33亿元、1.33亿元。对于营收及净利润下滑,鸿星科技表示,业绩变动与行业景气度一致。 

鸿星科技还提到,公司深耕石英晶体元器件行业三十余年,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,核心客户涵盖创维、长虹、富士康、广达、伟创力等知名厂商,产品最终应用于惠普、戴尔、思科、创维、索尼、金士顿、希捷等知名消费电子产品。 

不过,纵观整个行业产业链,鸿星科技却存在上游受制于日本企业,下游依赖大客户和关联交易等情形。

据悉,鸿星科技的原材料采购包括设备、仪器、晶片/人工水晶、陶瓷基座、芯片(IC)、银胶、上盖等产品。其中设备、仪器、陶瓷基座、芯片、银胶、上盖等产品主要都采购自日本企业。报告期内,鸿星科技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均超60%,存在供应商集中风险,其中芯片约有76%来源于进口。 

而在下游,鸿星科技的主要客户包括富士康、台湾鸿星。报告期内,富士康的销售贡献率超过10%,台湾鸿星超过6%。据悉,台湾鸿星是鸿星科技的经销商,报告期内最高经销金额超过4300万元,最低也有3500万元。 

除了台湾鸿星,鸿星科技的关联方还包括珠海鸿康、HTD两家公司。但在IPO期间,鸿星科技却将珠海鸿康、HTD这两家公司注销了。 

如此反常的操作,也将监管怀疑这两家公司是否存在经营违法违规,代鸿星科技垫付成本、费用等行为,并要求鸿星科技说明“未将相关企业及资产注入公司体内而采用注销方式的原因及合理性”。

鸿星科技回复称,注销关联方珠海鸿康和HTD与公司客户及供应商的业务资金往来均系因自身业务需要,开展的正常商业往来,相关交易均具备商业合理性,双方的交易价格均以市场价为参考由双方协商确定,定价公允,相关交易均通过了双方内部的审批、决策程序,不存在正常商业往来之外的利益输送情形。 

据咨询机构QYResearch的数据,2023年全球前十大石英晶体元器件厂商合计市场份额为66.4%,同期鸿星科技的市占率为3.08%,排名全球第九位在中国企业中,鸿星科技位列第三,仅次于台湾晶技(全球第一)、泰晶科技(全球第八)

QYResearch认为,全球石英晶体元器件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降至低点,为32.51亿美元,2025年将恢复至42.15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7.33亿美元。最终,鸿星科技能否通过上市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和扩大市占率,投资者也可保持关注。(思维财经出品)■

上一篇: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8月5日股份变动情况披露
下一篇:高估值遇上疲软经济,华尔街齐声示警:标普500或将下跌10%至15%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