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子打车送脑出血父亲就医被司机取消订单,司机该担责吗?

近日,一男子通过网约车平台叫车送突发脑出血的父亲就医,却在准备下电梯时仅告知司机“是个病人需稍等”,下楼后发现订单已被取消,导致送医延误。事件引发社会对网约车承运责任边界的争议:司机按规则取消订单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?乘客隐瞒危重病情是否构成根本过失?

一、事件核心:信息缺失下的责任倒置

 关键信息隐匿的致命后果

根据事件还原,乘客在“准备下电梯时接到司机电话,告知对方是个病人需稍等”,全程未提及“脑出血”“危重”等关键信息。这种轻描淡写的表述,使司机误判为“发烧一类的小病”。司机依平台规则等待6分钟后取消订单,完全符合操作流程。乘客事后声称“找不到司机,也打不通电话”的表述,恰恰暴露其未履行关键告知义务——若下单时如实声明“危重病人需急救”,司机完全可能采取不同应对策略。

 经济优先的决策逻辑

更值得审视的是乘客的选择动机。网约车费用仅几十元,而专业救护车配备急救设备及专业人员,费用约千把块。这种“为省钱放弃专业医疗转运”的行为,本质是将急救风险转嫁给普通网约车司机。当乘客选择用几十元赌父亲的生命安全时,已埋下责任倒置的伏笔。

二、法律边界:契约精神下的权责切割

 司机的法定免责依据

网约车司机作为承运方,既无医疗急救义务,也不具备法定特权。根据平台契约规则,司机在两种情形下完全免责:一是乘客未按时到达上车点,二是乘客提供虚假或隐瞒关键信息。本次事件中,乘客未提前告知危重病情,甚至用“需稍等”弱化紧急性,已构成信息欺诈。司机等待6分钟后取消订单,属于合法行使平台赋予的契约权利。

 风险转嫁的违法性认定

法律上,若乘客如实标注“脑出血危重病人”,司机有权依法拒绝接单——因其车辆缺乏急救设备,更无医疗处置资质。乘客的隐瞒行为直接违反《电子商务法》第二十条规定的“如实披露义务”,构成根本性履约障碍。因此,送医延误的责任完全源于乘客自身过失,与司机操作无关。

三、社会警示:契约重构与风险防控

 讹诈风险的防御逻辑

司机取消订单的决断,本质是规避“老头子直接死在车上,家属讹诈司机”的潜在陷阱。这种风险在网约车行业已成共识:某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涉及乘客健康问题的纠纷中,87%的司机遭遇过责任转嫁索赔。从业者不得不形成“遇模糊信息订单优先自保”的防御机制。

平台规则的补缺方向

事件暴露平台警示机制存在漏洞。现行规则未强制要求乘客声明病情紧急程度,导致司机被迫在信息不对称中决策。亟需建立医疗急救订单特殊通道:明确闯红灯扣分罚款由乘客承担、强制预付应急红包等。但核心仍是重塑契约精神——当乘客选择网约车替代救护车时,必须完整承担信息透明化义务,而非事后追责。

生命权不能成为省钱的赌注

本案中司机取消订单不具法律可责性,其行为严格遵循风险防控逻辑。乘客对父亲生命的轻率态度与经济优先的决策,才是延误救治的根本症结。法律层面,网约车作为普通交通工具,永远无法替代专业医疗救援体系。该事件警示公众:急救行为必须匹配专业资源,任何试图通过隐瞒信息转嫁风险的做法,终将自食其果。当省钱逻辑凌驾于生命权保障时,悲剧注定重演。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