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母型人格,为何伤痕累累

怀揣救赎之心的圣母型人格者,最终发现自己不仅未能改变他人命运,反而在无休止的付出中伤痕累累。我有一个来访者月儿,用她的话说,公公很脏很懒嗜酒,老公也一模一样,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这样,所以要阻断老公家族的劣根性,保护自己的儿子免受家族伤害。她跟儿子说:你爸太没出息了,如果不是为了你,我不会再在这个家呆着。你长大了不要长成爸爸那样。13岁,儿子跟爸爸互扇耳光,爸爸借着酒劲,把儿子打趴下了,说有种你别姓我姓,我没你这个儿子!母亲拼劲全力保护儿子,说有种你先打死我!然而没多久,儿子也开始喝酒,和妈妈耍酒疯。月儿成为了老公和儿子的出气筒。明明月儿那么的保护儿子,却伤痕累累,成了家庭情绪的唯一承担者。那么的付出,结果却被这两个男人伤得极深。这种近乎悲壮的牺牲精神,恰恰是许多圣母型人格者的共同特征。我有另一个来访者娜娜,她要救的是她的弟弟。同样赌博债台高筑,可每一次弟弟跪在她面前,说姐姐救我,他们真的要砍我的手了。娜娜心软了。为此,娜娜的老公和她翻脸离婚。娜娜觉得委屈,因为她觉得她给的只是自己的工资,没有动老公的,已经很有“边界”了,但是老公受不了。家庭关系中最残酷的真相是,当一方坚持另一方需要被拯救时,这种关系本身就隐含了不平等和对抗。当一方拼尽全力拯救另一方时,唯独没看见自己的苦。这种自我忽视不是无私,而是一种危险的关系失衡。圣母情结的核心问题是,对控制的隐秘渴望。表面上,救赎他人是出于爱与关怀;深层看,这是一种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安全感与价值感的尝试。一个人,对抗一个家族,势单力薄。"在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中,最健康的那个人往往看起来最病态,因为他们对不健康的行为反应最强烈。"一个人越清醒,越是试图修复家庭中的问题,就越被整个系统视为"问题"本身。健康的爱是,从改变他人,转向"只照顾自己的需求"。这不是自私,而是关系的重新平衡。从拯救他人到拯救自己,从改变命运到接纳局限,从孤军奋战到寻找边界。在这个旅程中,最大的慈悲不是无止境的付出,而是允许每个人,包括自己,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。

发布于:广东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