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凤凰山景区“老牛背”险段坐栏杆休息时,不慎后仰坠崖身亡,落差超100米。这起悲剧引发热议:景区护栏高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?景区是否该担责?核心争议在于安全标准与游客行为的双重缺失。
事件始末
凤凰山“老牛背”路段以险峻著称,落差超100米。事发时,男子违规坐在护栏上休息,身体后仰失衡坠崖。景区现场设有“禁止攀爬”警示牌和安全巡逻,但未针对“坐下”行为设置专门警告。目击者反映,坐栏杆行为在景区内常见,景区未有效干预。这起事件暴露了景区管理细节的漏洞——护栏顶部平坦设计易被误坐,且未加装防滑网等二次防护。
栏杆标准揭秘
国家标准对护栏高度有明确规定:普通临空场所防护栏杆不应低于1.05米;若临空高度24米及以上,则需不低于1.10米,且高度应从可踩踏面计算。儿童活动区域更严格,垂直杆件间距不得超过11厘米,防止小孩钻过。凤凰山事发点落差超100米,按国标护栏应不低于1.10米,但实际高度仅约1米,差了关键5厘米。问题不仅在于高度,还涉及杆件间距是否过宽、底座稳固性及警示标识醒目度。有人提议加高护栏至2米,但这可能适得其反——太高会增加杠杆力,导致薄山脊栏杆底部承受更大侧向扭矩,石头崩裂风险上升。
责任天平
法律上,景区是否担责取决于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。民法典规定,公共场所管理者必须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。这意味着景区不能只立栏杆,还得考虑游客可能的各种行为,如坐栏杆拍照或小孩攀爬。景区若护栏达标、警示到位,可能免责或担次要责任;但若调查发现护栏年久失修或警示牌被遮挡,责任比例会上调。凤凰山案例中,景区护栏低于标准,且未设防坐警示,责任风险较高。游客责任同样关键——成年人应有基本判断力,坐栏杆行为属于主动增加风险,法律术语称为“自甘风险”,需承担主要责任。类似案例中,河南巩义游客翻栏坠亡案,法院认定游客担主责,景区因护栏设计缺陷担责20%;上海五泄景区事件,父亲为救孩子坠亡,景区因栏杆间隙过大被判担责20%。
历史教训
类似悲剧屡见不鲜。十年前,上海父亲在浙江诸暨五泄景区试图拉住从护栏间隙滑落的儿子,结果自己失足坠亡,法院最终认定景区担责20%,安监部门要求加密加固栏杆。更早案例中,湖南女大学生在华山西峰自拍坠崖,家属质疑护栏过低,景区咬定其危险动作在先。这些案件反复印证:护栏再高也防不住鲁莽行为,但设计缺陷必让景区付出代价。现实中责任划分常“和稀泥”,景区和游客各分一块。国内山地景区护栏至今无专属行业标准,文旅、住建、市场监管三家都能管却都不牵头,只能套用建筑规范。结果,泰山栏杆高1.2米,武功山部分栈道仅0.9米,都能以“符合相关标准”为由推责,游客只能凭运气判断安全。
安全之道
未来堵漏需多管齐下:第一,给山地护栏单独立法,强制规定高度、强度及间隙;第二,高风险点位引入AI视觉识别,自动广播警告并联动救援;第三,用“血淋淋的10秒监控”短视频在景区入口循环播放,以恐惧教育替代说教。景区可采取具体措施,如险要路段改用斜面或波浪形栏杆防坐卧,加装缓冲网、防滑层或安全带,增设地面警示线和语音播报。但手段再先进也挡不住侥幸心理——安全是双向奔赴。景区护栏修得再高,也高不过某些游客的侥幸;游客再小心,也架不住景区偷工减料。
护栏高度从来不是绝对安全,而是相对责任。景区和游客的过失比例,最终由法律天平衡量。凤凰山事件敲响警钟:出门旅游,带回照片别留眼泪。安全细节决定生死,双向警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