毁掉一段关系最快的方式:只付出,不接受

心理咨询师@黄仕明讲过一段扎心的故事。

他回老家会给妈妈带很多东西,而临走时,妈妈也会将粽子、蔬菜用塑料袋打包塞到他车上。

而他总皱着眉,嫌弃地挑拣:“广州什么买不到,我根本不需要这些,这个不要,那个也不要。”

而妈妈听到后,总露出尴尬失望的表情。

直到有次他顺手接过妈妈的食物,还道了谢。

在这一刻他看到妈妈是那样的欣喜愉悦。

他这才意识到,原来接受对别人而言如此重要,自己无意间的拒绝,亦是一种伤害。

与人相处中,我们总看重付出,却往往忽略别人的回馈。不知唯有互相滋养,才能筑牢情感的桥梁。

适时接受对方的好意,亦是一种经营关系的智慧。

01

  • 只付出不接受会把别人推走。

埃里克·伯恩在书籍《人生脚本:说完你好,说什么?》中讲过一则案例。

玛格达女士是个热心肠的人,对朋友更是有求必应,却偏偏和朋友闹掰了。

朋友生日到了,她会提前预订餐厅,又准备价值千元的礼物。

可自己生日,朋友回请她,她却以花费太高为由回绝。

即便收到朋友攒钱给自己买的围巾,她第一反应也不是开心,反而没好气地数落:“别浪费钱,你们挣钱又不容易。”

朋友生病住院,她一下班就赶到医院,帮着对方料理琐事,可当自己做手术,朋友炖汤来看她,却被她挡在门外,直言等自己病好了再说。

而这件事后,整整两个月朋友都没有再和她联系,两人关系陷入僵局。

直到埃里克采访朋友时,才得知了真相。

朋友坦言,对方付出却不肯接受回报,让她感觉时时亏欠对方,越来越不自在。

我们总以为,维系一段关系是真心付出不求回报。

事实上越是不要任何回报,越容易推走朋友。

因为那些无法回报的压力并不会随时间消失,反而会演变成亏欠感。

一段关系里最令人讨厌的感觉,就是我亏欠你。

当对方的亏欠感垒成一座山,关系离崩坏就不远了。

博主@西西弗斯也有过类似经历。

之前他也是一个不肯接受回报的人。

帮同事搞定一个案子,同事也主动帮他分担工作,他摆手:“用不着,我自己来就行。”

朋友回国给他带伴手礼,他也拒绝:“不用特意送我,你买自己的就行。”

一次次推辞,没有使彼此更亲近,反而让很多他本想维系的关系都戛然而止。

直到后来做生意,接触的合作伙伴多了,他才顿悟,接受别人回报本就是社交的一部分,接纳好意,其实是增进感情的契机。

老话说:朋友在于走动,感情浓于互动。

单向付出的关系是不稳固的。

不拒绝别人的好意,目的不在于收取回报,而在于增进互动。

所谓交情,就是一段关系反复交互而逐渐衍生出感情。

02

  • 接受好意是关系的催化剂。

提起木心和陈丹青,大家常感慨的是二人长达三十年的友情。

而这段关系长青的秘诀,就是双方都懂得接受对方的好意。

1982年,年近半百的木心去纽约谋生。

一连数月找不到工作,身上积蓄又花得精光,他连房子也租不起,不得不流浪街头。

有天他在地铁站口休息时,偶遇了陈丹青。

陈丹青看到木心的窘状,立刻买来热乎乎的吃食和衣服,又拿出一笔钱给他应急。

可木心自尊心极强,即便落魄也不接受救济,于是提出每周为陈丹青授课,以此作为回报。

当时陈丹青工作繁忙,并没有听课的安排,也没想着木心回报自己。

但他还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,每周都抽时间上课,课程结束后,再支付费用。

这份有来有往的互动帮木心渡过了难关,二人的感情也愈发好,成了忘年交。

与人交往,付出是必要的。但真正深谙人性的人,更懂得适时接受回报。

任何关系长久的前提,都是付出和回报的闭环。

接受回报的背后,意味着你将单向的付出变成了双向的奔赴。

当两人能互相给予,感情才能历久弥新。

曾读过莫言和母亲的一段故事。

1987年,张艺谋决定将《红高粱》拍成电影。

莫言得此机遇,一家人都特别欢喜。

得知剧组人员要在莫言老家高密拍戏时,莫言母亲主动提出,想在这期间来剧组做饭,尤其是自己拿手的手擀面。

剧组有盒饭,本不需要母亲特意准备。但莫言不忍拂母亲的好意,一口应承下来。

剧组其他人更是对莫言母亲厨艺大加夸赞,还在灶前温馨合影。

即便多年后,母亲提起那段往事,还是笑容洋溢,一脸幸福。

心理学研究发现,一段关系里,我们不仅需要被认同,更渴望被需要。

你接受对方的付出,亦是用另一种方式认可对方,为他提供支撑和滋养。

哪怕并不需要报答,你的接纳也足以让对方开心。

03

  • 好的关系,一半是付出,一半是接受。

胡适和朋友顾颉刚的故事,让人感触颇深。

当年顾颉刚任职北大图书馆,一家老小都指着他养家。

可图书馆的薪酬远远不够,他们一家常常入不敷出。

得知好友生计艰难,胡适时不时给他介绍工作。

然而这并非免费,胡适时不时向他要“回报”,比如让他为书籍《古今伪书考》做批注,或者替自己分担书稿约稿。

而这样半是付出,半要回报的经营智慧,反而使两人关系越来越深。

作家寇士奇分享过一个观点:

“永远不要盲目相信一段关系,因为不存在凭空的感情。

那些走得长远的人,要不互相引领,要不互相温暖,要不互为臂膀,都是有前提的。”

你给我好处,我也努力回报,彼此都能从中获益,关系才能稳定延续。

2016年,吴京筹备拍摄电影,但是由于电影题材小众,拍摄难度大,投资的人很少。

为了筹钱,吴京甚至抵押了房产,电影才得以顺利开拍。

然而有个角色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,当时吴京属意于谦,却总担心片酬低对方会拒绝。

而于谦得知吴京的顾虑后,主动找到他毛遂自荐。

当吴京坦言片酬可能会很低时,于谦却笑着说:“我不要片酬,我知道你这部电影拍得不容易,能帮你一把就行。”

在于谦鼎力相助下,电影顺利拍完上映。

不久后,于谦的电影《老师好》也开拍了。

吴京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于谦,希望能回报好友,为对方出一份力。

于谦爽快答应,还打趣他,你如今身价这么高,我请不起你啊。

吴京则笑着说,只要吃一顿火锅就来。

此后他零片酬出演了电影,卖力地帮好朋友宣传。

两人的友情也因此成了一段佳话。

成年人社交的“交”,不是指交情,而是指交换。

关系的稳定,源于彼此帮助,相互成全。

与人相处中能大方付出,亦能坦然接受回报,彼此才能长久并肩。

曾看过社会学家霍曼斯对关系的解读。

他说世上最紧密持久的关系,是泥土和树苗的关系。

泥土为树苗大方提供滋养,让树苗生生不息;也接受树苗腐化落叶的供给,使自己肥沃充盈。

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逻辑亦是如此。

长久的关系,从来都是双向流动的。

你能珍视我的付出,我也接受你的给予,彼此才能长久相伴,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。

发布于:安徽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