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婚姻是两个灵魂的结合,但同时也是两个家庭的联盟。”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门当户对”的观念由来已久,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过分强调家庭背景的完全匹配,但选择亲家时对对方家庭的考察依然至关重要。
因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,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过程。
所以为子女选择怎样的家庭,也关乎着子女未来是否幸福。
而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要注意四个细节。
细节一:家庭价值观是否契合
美国婚姻研究专家约翰博士发现:“价值观的契合度是预测婚姻幸福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。”
当两个家庭的核心理念存在根本分歧时,即使夫妻二人感情再好,也难免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摩擦。
家庭价值观不单单是对物质方面的追求,更涵盖了在事业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差异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如果一个崇尚节俭的家庭,与一个习惯奢侈消费的家庭结为亲家,在婚礼筹备、育儿方式、养老安排等方面,都可能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。
要了解对方家庭的价值观,不能仅凭短暂的几次见面就下结论。
首先,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。
比如如何对待客人,饭桌上又是否有礼貌等等,都能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礼貌程度。
其次,一起聊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,也是一种有效方法。
比如询问他们“子女是否应该与父母同住”,或者“如何看待两个孩子相处”等问题,可以快速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。
当然,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几乎不存在,关键在于识别出核心差异,并达成可调和的共同观念。
这里可以提到一个案例,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婚姻,就面临着家庭价值观的巨大差异。
宋家是上海滩的富裕买办家庭,而孙中山则是革命家。
但基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共同信念,他们却超越原生家庭的差异,最终成就一段传世佳话。
细节二: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质量
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一个结论: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复制父母的关系模式。
因此,考察对方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质量,能够预见子女未来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婚姻模式。
中国有句古话:“观其友,知其人;观其亲,知其家。”
一个家庭内部是充满尊重与关爱,还是弥漫着冷漠与指责,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和关系处理能力。
就像那些父母争吵后离婚的家庭,子女很大程度上会有“偏激行为”。
还有比较现实的一点,我们常见到一些“妈宝男”,他们与原生家庭的过度纠缠,会严重妨碍新家庭的独立性。
因此,选择亲家时,必须留意对方家庭是否存在过度依赖或控制的关系模式。
与此同时,我们还要警惕那些表面上看起来“完美和谐”的家庭。
心理学家发现,完全没有冲突的家庭,往往隐藏着更大的问题,可能是压抑真实情感,也可能是一方完全屈服于另一方的权威。
所以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是:家庭中可以有冲突,但一定要能够有效管理冲突。
细节三:经济观念与财务状况
在如今这个更加重视物质的时代,了解经济观念和财务状况,是选择亲家时不可忽视的关键细节。
俗话说:“贫贱夫妻百事哀。”
经济基础对婚姻影响之大,自是不言而喻。
此外,比现有财富更重要的是:一个家庭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管理能力。
有些家庭虽然收入不高,但量入为出,生活倒也算美满;
有些家庭则花的多,赚的少,一度沦落到只能依靠借贷度日,在这种家庭生活自然不会幸福。
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说过:“财富是忠实的仆人,却是糟糕的主人。”
一个家庭是把金钱视为服务生活的工具,还是将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,也会反映出其家人是否会偏向物质标准,从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。
细节四: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与期望
除此之外,了解对方家庭如何教育子女,也能帮助我们预见伴侣的性格特质和行为模式。
如果对方家庭对子女过度控制或保护,可能会导致子女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;
但如果过于放任不管,则可能会导致子女缺乏必要的边界感和自律能力。
所以,我们需要在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。
如果对方家庭的父母经常在公开场合贬低子女,又或者子女对父母表现出恐惧或讨好等等,这种家庭都不应该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。
此外,还有大家在意的“重男轻女”的问题,若是对方家庭中对不同子女存在明显的偏爱或歧视,那我们的子女嫁进这种家庭之后,早晚会和该家庭的兄弟姐妹闹出矛盾。
更甚至,会导致和对方父母的关系出现分歧,直到破裂。
当然,完美的家庭教育,也会体现在尊重个体差异方面。
好比宋氏三姐妹,他们便展示出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多元选择。
尽管出自同一家庭,宋霭龄、宋庆龄和宋美龄却分别选择了迥异的婚姻道路。
自古至今,婚姻从来都是两个家庭的结合。
通过以上四个关键细节,我们就有更大的把握,帮助子女奠定幸福的基础。
但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:“选择亲家时,我们不是寻找完全相同的家庭,而是寻找能在小夫妻婚姻中达成一致的伙伴。”
这也是为什么,中国古代的婚姻传统虽然形式已变,但依旧在传承的原因。
所以为了子女能够幸福,一定要谨记这四个细节。